一、基于观察发现契机:
在一次幼儿讨论时,一段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:
昊昊:妈妈说我很快就要上小学了,你们也上吗?
然然:我都6岁啦,可以上小学了,妈妈说我要去云兴小学。
糖糖:我要去徐师附小,我们不能在一起了,以后还能见面吗?
妙妙:我不想上小学,听说小学作业好多,而且我也见不到我的好朋友和老师。
不少小朋友小朋友点头附和。
察觉到众多幼儿对小学既向往又担忧,我开始思索如何帮助他们。在晨谈时,我尝试运用三种引导方法,期望能消除孩子们对小学的顾虑:
? 引诱式引导:我告诉他们,“上小学可棒啦,能戴上红领巾,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。”
? 鼓励式引导:我鼓励道,“上小学能学到好多本领和知识 。”
? 共情式引导:我感慨,“要是张老师能重回小学读书,那该多好呀。
二、幼儿反应引发了深度思考
尽管采用了多种引导方式,效果却不尽人意。只有个别孩子对小学表现出向往,大多数孩子反应平平。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:
1. 单纯靠口头引导与鼓励,效果不佳。有些孩子依旧犹豫不决,甚至抗拒上小学,常规引导似乎失去了作用。究竟该采用何种方式,才能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小学呢?
2. 引导过程中,大多是我单方面向孩子们灌输小学的优点,未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,缺乏问题驱动性。孩子们不想上小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教师又该开展哪些活动,才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转变想法呢?
三、教师支持与家园合作
基于这些思考,为了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,我们围绕“探秘小学”开展了一次亲子大调查。

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完成调查表后,在晨谈活动中,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。通过孩子们的分享,我进一步明确了他们不想上小学的原因:
1. 不舍与好朋友、老师分离。
2. 担心要写作业、考试。
3. 害怕陌生环境。
4. 没有自主游戏和森林探索活动。
5. 畏惧新老师和新同学。
了解到这些担忧后,我意识到孩子们对小学的认知不足。于是,我联系了班级里一位在小学工作的家长,请她帮忙拍摄小学的照片和视频。就这样,在瑶瑶小 “导游” 的带领下,我们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活动 —— 线上走进青年路小学。
四、教师的再度思考
随着孩子们逐渐揭开小学的神秘面纱,他们对小学的探究兴趣愈发浓厚。他们发现小学和幼儿园存在诸多不同,随即展开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。针对孩子们讨论总结出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,如课间十分钟、小学的模样、课程安排表等方面,孩子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。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后,我给予了不同策略的支持。




在孩子们记录、分享自己设想的课间十分钟以及规划课表时,我发现他们对时间概念较为模糊。如何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,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时间的长度,学会合理规划时间,成为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。这不仅能激发孩子探究的内驱力,也能进一步推动探究的深度。
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,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小学的态度逐渐转变。基于前期活动开展的情况,我在班级进行了第二次调查,结果显示,大部分孩子已愿意上小学,小部分孩子仍有些担忧,还有2个孩子犹豫不决。我坚信,随着生成课程的逐步深入,孩子们的态度一定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。

作者:张鑫